E-Learning解决方案领导厂商
400-888-3328
×
为方便客户更多了解新为产品,我们提供免费的体验服务。
请选择您感兴趣的产品:

×
为方便客户更多了解新为产品,我们提供免费的体验服务。请选择您感兴趣的产品:
学习发展系统
智慧云
在线考试系统
移动学习系统
课件制作系统
培训会议系统
单位名称  
联系人 * 
手机 * 
座机  
邮箱  
QQ号码  
需求留言  
验证码 * 
  
玩转微学习
2018 / 11 / 16
有效的微学习需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把大块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设计,转化成学习者可以一口一口“吃”的信息片段;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员工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即使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所谓的移动学习系统,越来越多的人也会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软件进行碎片化的知识分享与学习交流活动。比如,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方兴未艾的微信群里的微分享、在线微课程、用户原创内容,以及知识服务商、知识问答平台的出现等,都是微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

 

尽管如此,微学习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具有许多特性。而企业并未对其加以有效管理,这也导致在多数企业中,微学习还处于自发或“散养”状态,效果不佳。

 

把握本质     厘清微学习

 

在国外,“微学习”(Micro-Learning)也被称作“Bite-sized Learning”。它指将大块的信息分成更利于学习者消化、吸收的小块。

 

一般而言,学习是个人在完成某些任务或解决问题时,持续不断地从外界获取信息、理解含义,并将其与其他片段信息组合成有意义的组块,从而形成模式或结构,帮助自己有效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负责信息处理的大脑有两个存储系统,首先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其次是“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工作记忆是大脑处理来自于身体内外部的各种感官刺激信号的第一道关卡。由于其容量有限,同一时间只能处理约4个左右的信息片段。

 

在一堂面授的课程中,老师把信息(教学内容)一字一句地教给学员,而学员也是逐字逐句地接收与处理,这其实就是Bite-sized Learning。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去听一场有大量陌生内容的培训,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将整块信息切分成易于我们理解的小块儿,我们的大脑就会“过载”,学习效果会很差。

 

可以讲,任何学习都是微学习,只不过,现在大家的注意力时限越来越短,学习更加碎片化。许多人无法抽出大段的时间去参加长期、成体系的学习,更倾向于观看3~5分钟的微视频,或者通过社交媒体,阅读一些短平快的图文消息,快速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微学习的四种应用场景

 

作为新兴的学习方式,微学习有其优点,也有局限性,因而存在一定的适应条件。目前,微学习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大家对它的认知不是很统一,更谈不上形成体系。

 

当下的微学习在企业中显现出来的形态主要有四种。这四种形态分别是:微课、社会化学习、企业慕课(MOOC)以及绩效支持。

 

首先,很多企业采用微课大赛、用户创作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的方式开发、生产了大量微课,通过移动学习系统、e-Learning平台等进行实时分享、传播。

 

其次,社会化学习也是微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多数员工都会通过社交媒体等进行协作、分享、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的动态、分享最佳实践经验。

 

再次,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简称MOOC)也是基于微课的一种新型在线学习模式,相对于其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企业慕课仍不温不火,甚至稍显冷清。

 

此外,微学习还有一种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表现形态,那就是绩效支持(Performance Support)。所谓绩效支持,指的是员工通过诸如请教同事、搜索知识库、在社交媒体社群中提问等方式,获取一些实用的信息和经验,帮助其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这类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并非预先设计好,也难以对其过程进行有效引领及把控,但对员工来说,即用即学、即学即用,很有价值。

 

一些目前被认为特别复杂的“软技能”培养,可能还需要现场体验,如领导力或有关态度转变方面的培训。关于此类培训能否完全被线上为主的微学习取代,培训界虽还心存疑虑,但可以肯定,微学习将是大势所趋,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传统的培训交付方式与学习发展格局,甚至包括复杂软技能培养等。

 

克服挑战    远离微学习的误区

 

微学习现在颇受企业培训的欢迎,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挑战,比比皆是。根据我的观察,主要挑战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体系化的设计。很多企业只是堆积了一大堆微课、微内容,并没有把这些内容成体系地组织起来。

 

第二, 内容萃取与规划不得要领。由于微课内容天然的特性,传统依靠外部采购、内训师、培训部门等开发内容或课程的模式“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如何玩转UGC,又缺乏经验或成效不明显。

 

第三,微学习的运营。在规划、设计、开发好微课或微内容的体系后,怎样有效地进行微学习的运营,使其真正发挥价值,这里面亦有不少诀窍。

 

第四,培训管理者对微学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到位,能力方面更是欠缺。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绩效支持类微学习,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或者仅以为微学习就是在线微课或微信群中的分享、交流活动。

 

为了应对上述四重挑战,培训管理者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是“根本解”。只有高度重视微学习,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掌握微学习方面的最佳实践与实用技能,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大胆创新、善于复盘、快速迭代,提升能力,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学习的弄潮儿,才能设计出并运营好具备时代特色、既有体系又符合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微学习。

 

贴近场景    做好内容的碎片化处理

 

若学习内容不经过碎片化设计,而只是靠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这样的学习本质上没有成效。

 

在我看来,微学习基本上包含两个部分:一要把大块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设计,转化成学习者可以一口一口“吃”的信息片段;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通常,大家对于微学习仅注重第二部分,而忽视了第一部分。

 

事实上,有效的微学习应建立在完整的碎片化设计基础之上。学习内容经过体系化的设计,变成易于消化、吸收的碎片化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反之,若一味追求让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往往就是“一盘散沙”。大家看似学了一些东西,却很零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成体系。

 

没有体系的碎片化是一盘散沙,而没有碎片的体系化是铁板一块。无论是一盘散沙,还是铁板一块,都不适合当今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的需要。因此,将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体系化的设计。我所强调的“体系化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把内容按照类似文章的章节那样组合起来,而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聚焦人群。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工作岗位、业务流程为骨架和主线,进行快速任务分析,而非由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师为主导,将知识或教学过程视作主线。

 

第二步,场景化的微学习。依托任务分析,将适合碎片化处理的内容开发成相应的“微课”或“微内容”。微学习中的微内容一定要场景化,能解决特定的问题或帮助学习者完成特定的任务。

 

第三步,搭建智能化的系统。企业要考虑搭建一个智能化的“中介系统”(broker system),以便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场景化需求,将这些“微课”或“微内容”与他们匹配并关联起来,实现“按需、即时、及时学习”。

 

微学习运营要实现“四化”

 

不管形式怎么变化,学习的本质尚未改变,微学习也是学习,其本质是每个人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并学以致用的过程。相较于其他学习方式,微学习只不过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媒介、载体以及呈现形式,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法”,但并未取消或改变人们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因此,微学习并不是对其他学习手段或方法的颠覆,也不是“非此即彼”。相反,必须各取所长,做好微学习的运营。在我看来,由于现在新生代员工的注意力周期越来越短,微学习在设计开发中,必须注重学习体验的整体运营。

 

混合化  混合式学习将成为企业学习的“标准配置”,是学习项目设计的主流方向。目前以及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在线微学习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学习。因此,必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创造出“个性化的整合学习体验”。

 

生态化  由于微学习贴近学习者的实际工作与应用场景,其内容要来源于一线业务骨干,应保持实时更新。故而,企业要有生态思维,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既主动学习(消费知识),又创作内容、贡献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供需两旺、生生不息的学习生态圈。

 

游戏化  微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大多基于学习者的自发需求。但是,考虑到新生代学习者的特性,在微学习运营过程中,应用一些游戏化学习的思想、方法和机制,或者将其中一些内容开发成游戏,以激活、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社会化  微学习的主要阵地和载体是移动学习与社交媒体平台,除了知识内容交付之外,其中的人际互动、团队协作,是微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微学习作为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学习的新形态,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设计与运营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员工的学习发展需求,让学习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转自《培训》杂志

,